为什么这里的车越来越聪明

时间:2025-11-20 14:58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5a8edee2-6fa6-4c71-97a0-8a6d1f3de820

奕派科技襄阳工厂总装车间,纳米01整车下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怡然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汪璐 祝兆林

“刚完成了突尼斯和斯里兰卡的订单,又接到了摩洛哥和埃及的订单。”11月19日上午,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襄阳工厂一片繁忙景象。截至目前,东风纳米01新能源汽车已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突破2.4万辆。

湖北,正以每3分钟下线一辆新能源整车的速度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版图。这片“九省通衢”的热土,不仅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更阔步迈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

智能网联,是汽车产业决胜下半场的关键。作为汽车大省,随着岚图、纳米等多款新能源车型畅销海内外,荆楚大地正加大产业链布局和科技创新力度,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

搭载“湖北芯”  汽车大脑更聪明

一枚拇指大小的黑色芯片DF30,正悄然改写着中国车规级高性能MCU芯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这是国内车企都记忆犹新的一段往事:2020年初,受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中国车企遭遇汽车芯片供应链危机,整车产销都受到直接冲击……

“中国汽车既要有中国‘心’,更要有中国‘芯’!”作为汽车央企,东风公司下决心要破解“卡脖子”难题。

芯片,并非东风公司擅长的领域。但湖北却拥有产学研、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等优势。于是,东风公司找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信科,提出“共建产业技术联合体”的想法。

2022年,由东风公司牵头,联合武汉飞思灵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8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创新联合体”)。东风公司与中国信科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武汉二进制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进制半导体”),作为抓手。

历时3年,二进制半导体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坚,一条完全自主可控的国产高性能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在武汉生根发芽——“设计在光谷、智造在车谷”的闭环生态初步成形。眼下,DF30车规级芯片已搭载整车完成冬季测试,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

“十四五”期间,东风公司制定了在汽车中央网关、智慧座舱、自动驾驶、动力控制等领域的国产化芯片开发应用战略,实现对动力总成、底盘、车身、新能源控制的全覆盖。未来,车规级芯片不仅会搭载到东风公司整车上,还将在国内其他品牌推广应用。

让车更聪明,不仅需要智慧的“大脑”,还要具备灵敏的触觉,甚至精通各国“语言”,满足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各国市场需求差异,东风纳米01正进行适应性改进:在欧洲市场升级充电接口、多语言智能座舱等,满足欧洲用户对空间效率与驾驶体验的平衡需求;为挪威市场定制电池保温系统,确保零下20℃环境下续航稳定;针对捷克市场,引入方向盘加热与热泵空调等冬季选装包,销量稳居细分市场前列;针对以色列市场,开发出强化隔热天幕与希伯来语智能语音系统。

智能制造 让造车更灵敏更柔性

“过去我们造啥车,客户买啥车;现在,客户要啥车,我们造什么车。”11月19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工厂一总装车间主任蔡亮介绍,在智能制造与柔性产线双重加持下,一总装车间能生产600余款配置各异的车型,满足客户高度定制化需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该车间看到,一台台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沿着生产线缓缓前行,大到电动机、天窗玻璃,小到门框密封条、螺栓,各类零部件井然有序地被送往各个相应工位。另一边,机器人精准地抓取轮胎,将其稳稳地放置在预定位置,通过其灵活的机械手臂固定螺栓,整个过程流畅且高效。

据了解,车间内有280余台重载AGV,冲压、焊接、涂装工程自动化率最高达90%,总装全线AGV自动化、关键岗位自动化,卡车多胎多品种装配国内领先。通过智能系统精密调度,该工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2.8分钟下线1台驾驶室,每3分钟产出1台龙擎发动机和变速箱,每1.5分钟有1辆东风商用车驶下生产线……这是东风汽车发源地、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跳动的汽车产业“脉搏”。

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十堰正加速构建纯电、氢燃料、混动多元产品矩阵,全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位于十堰的东风龙擎动力有限公司发动机装试车间,只见智能机械臂精准完成缸体装配,AGV机器人穿梭转运物料,智能化生产场景扑面而来。

目前,东风龙擎动力链已搭载东风天龙、东风天锦等多平台车型,覆盖物流、冷链、工程等多元运营场景,细分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据悉,为兑现“不让市场等待龙擎”的承诺,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引入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保障每台发动机准时、高品质交付。

车联网加速 更多车驶上智慧的路

11月14日,在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的自动化测试实验室内,智能座舱软件开发工程师胡旭凝神静听。他正对着一辆猛士汽车的座舱发出清晰指令,目光紧盯着屏幕——那里,毫秒级跳动的数据,精确捕捉着“太极大语言模型”理解与回应人类话语的每一丝脉络。今年底,实验室将淬炼出模块化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并实现实车量产搭载。

当前,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加速迭代,湖北让更多聪明的车驶上了智慧的路。

人还没到站台,巴士就知道“有人要上车”;站台能实时告诉巴士“前面路口有情况”,相当于人、车、站台在实时“群聊”,聚合成一套超丝滑的智能公交体系,直接融入城市智慧交通网……这是由武汉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网联巴士,目前正在雄安新区“打工”。这辆巴士不仅具备L4级自动驾驶“老司机”的水平,还带有5G平行驾驶buff。

11月19日,襄阳古城内,一辆无人驾驶小型清扫车沿着预设路线平稳穿行,灵活避让障碍物,细致清扫路面落叶、灰尘等垃圾。

这是本月初襄阳引进的两台智慧环卫车辆,通过“车车协同”与“人车配合”模式,清扫范围覆盖古城内70多条道路,破解以往传统环卫车辆难以覆盖背街小巷、景区周边人流密集区域的难题。

智能网联,基础先行。襄阳已完成中心城区448个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部署9137台路侧设备,信号控制机全部接入统一智能网联平台。

在东津新区车联网运营中心的智慧大屏上,448个路口、740公里道路、562平方公里的车联网环境实时展现,车流量监控、信号灯智能调节等数据一目了然。

中午12时许,樊城区长虹路和人民路路口车水马龙,信号灯交替之间,车辆有序通行。

“红绿灯根据实时车流,精准计算、智能调节亮灯时长。”汉江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坤介绍,中心城区448个路口完成智能信号灯改造,以前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同时借助路口感知设备,全息路口仿真实时还原行人、车辆、红绿灯状态,非机动车和行人常能一次绿灯全通过,重点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15%以上。

在襄阳佰悦通达物流有限公司,数台智能城配车依次驶出院门,虽然没有驾驶员,但车辆自主导航、灵活规避障碍,复杂路况下也能“轻车熟路”。

襄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襄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心城区车联网功能全覆盖,应用场景已涵盖智慧交管、智慧物流、智慧环卫、智慧公交等领域,无人公交、无人物流也即将投入使用,后期随着车联网建设的推进,更多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将在不久的将来照进现实。

88364fec-36a1-4858-b591-625d245f2e23

专家点评

整合三方优势变跟跑者为领跑者

湖北文理学院智慧交通研究院车辆动力与智能安全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张创

在汽车智能化转型席卷全球的时代,湖北凭借深厚的汽车产业根基,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湖北的探索既破解了产业发展痛点,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核心技术自主化突破带来核心竞争力。

东风汽车牵头,联合中国信科等8家单位,组建湖北省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5款车规级芯片流片成功,填补了国内高端车规级芯片技术领域的空白,更打破了高性能MCU芯片的国外垄断。黑芝麻智能科技的华山A1000芯片,在东风集团、江汽集团、一汽集团、吉利汽车等十几个头部车企的车型上实现量产,跻身国内辅助驾驶芯片出货量前列。先进芯片让汽车有了“智慧大脑”,也为湖北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注入动力。

抢跑智能化,靠自立自强,更靠产业协同。

湖北省将智能网联企业汇聚成团,以上市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更具韧性、安全可控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在襄阳,以东风纳米襄阳工厂、东风汽车股份两家主机厂为核心,73家配套企业为矩阵,构建起襄阳新能源汽车整车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此外,楚能新能源、弗迪电池、亿纬动力等电池项目布局,不仅满足湖北本土整车企业需求,更能辐射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市场。

无人出租车、无人巴士驶上街头,无人快递车进入乡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在湖北省遍地开花,也让汽车越来越“聪明”。武汉作为湖北智能网联汽车主战场,“车路云一体化”探索更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襄阳作为全国七个之一、湖北唯一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正积极加快“车路云一体化”建设。

总体来看,湖北整合技术攻关、场景开放、生态协同三方优势,通过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场景应用,正加快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