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陈熠林 通讯员 付培成)11月28日下午,十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在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利系统坚持生态主动就是政治主动的理念,始终把保水护水当作天大的事,在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修复、水利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为建设鄂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筑牢了坚实水安全保障基础。市生态水务集团、房县、郧西县、郧阳区、武当山特区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一、坚持规划引领,现代水网格局加快构建
“十四五”期间,十堰紧紧围绕“江河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一库两横三纵,千河百库联调”的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着力形成“网络联通、调度自如、资源优化”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投资实现跨越增长。全市累计争取中央资金68.8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140亿元,较“十三五”时期翻了一番,创历史新高。骨干水网建设取得突破。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隧洞即将贯通,房县南河水资源配置工程、竹溪县鄂坪调水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方家畈、水石门、鸳鸯池等11座中小型水库相继竣工,聚仙庙等8座水库开工建设,现代化水网骨架日益清晰。水利大财政改革管理加速推进。完成全省首单、同时也是中部第一单规模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总交易金额约2500万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1亿元,并在全省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工作培训班上做经验交流。创新水资源水工程盘活路径,竹溪县首批完成2座水库库面经营权拍卖转让,财政收入1.7亿元;郧西县完成16座水库和16座水厂资产转让,财政收入3亿元。目前全市水利系统清查折资合计近千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二、筑牢安全底线,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面对“十四五”期间多次极端自然灾害考验,全市水利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五防”举措,科学调度、精准应对,相关经验获省级推广。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健全五级防汛责任体系,明确水库、山洪灾害防御、涉水工程、地质灾害网格等各类责任人,实现责任落实全覆盖。防洪工程更加牢固。新建19座水库,新增防洪库容1.5亿m³;完成120座水库除险加固,治理22条中小河流、24条重点山洪沟,治理河道超400公里,村镇防洪标准显著提升。监测预警更加智慧。建成水雨情、水利工程、洪涝风险、干旱风险“四张图”,实现“一屏统览”。开发水库和山洪灾害巡查派单系统、堵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490座小型水库基本实现雨水情测报全覆盖,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三、守护河湖生态,全域水质达历史最优
以河湖长制为统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全市江河湖库实现美丽蝶变,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河湖管护协同高效。完成142条河湖健康评价,茅塔河、苦桃河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累计解决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280个,实施3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水土保持成果丰硕。竹山县、丹江口市创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太和生态清洁小流域获评国家示范工程。五年来治理水土流失205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84.32%,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增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创成284家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8%,高校用水量下降15%。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57.54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381万立方米。
四、聚力兴水惠民,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围绕农村供水保障和农业灌溉提升,持续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供水保障全面提升。实施武当山引水上山、郧阳区江南水厂等14个民生项目,改善45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建成4处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示范水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2%,规模化供水人口占比73%。供水服务便捷高效。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建成智慧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大水源+多水源联调+备用水源”的现代化配置格局。全面推广“供水保障服务卡”,实现“群众一键呼叫,服务即刻上门”。农业灌溉基础不断夯实。实施郧阳区滔河等24个中型灌区改造,新建张湾区西部中型灌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6.23万亩,节水能力提升33%。推进江北大型灌区前期工作,谋划贯通三县市区的连片灌区,新增灌溉面积53.1万亩。
展望“十五五”,十堰将紧扣国家战略水源地定位,围绕“江河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目标,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河湖生态、数字孪生“四张网”,持续深化水利改革,积极探索水权交易、碳汇、绿色金融等路径,力争完成水利投资300亿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相关链接:
回看丨十堰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水利建设篇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