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 北京大学生乐乐(化名)反复发热4个月,在北京多家医院就诊,未找到原因。回十堰后,在市内多家医院就诊,也没有查明病因。11月24日,乐乐入太和医院就诊,医生经过缜密分析、细致检查,很快明确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为后续手术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11月24日晚入太和医院就诊。因当时有发热症状,乐乐经发热门诊收治在医院缓冲病区。疫情防控期间,太和医院为了让需要住院的患者得到及时诊疗建立了缓冲病区。
太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缓冲病区负责人张银华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体检后发现,患者左手指甲有出血点,手掌存在一个特殊的体征,即左手掌有一红色硬结并有压痛。同时,患者心脏有杂音,初步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性较大。
初步诊断后,医院立即安排心血管内科及胸心大血管外科会诊协助诊治,认为患者需要行心脏彩超、血培养等检查尽快明确诊断。虽然疫情期间,在缓冲病区为患者行各项检查较为不便,但是医务人员克服困难完善必要的检验检查,特别是超声医学科医生克服困难,穿防护服行床边超声检查,床边超声会诊,做好严格终末消毒。
最终经完善心脏彩超及血培养检查,患者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随后,感染科主任、发热待查多学科协作组组长陈悦教授安排MDT远程会诊,为患者制定详尽的后续治疗计划。
在24日初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后,医生即对患者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当天,患者发热消失,手掌肿痛症状缓解。由于患者贫血,体质弱,感染科护士长刘洁为患者每日订制鸡汤滋补身体。
截至到29日,患者病情稳定,继续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将行手术治疗。
疫情防控期间,太和医院仍高度重视患者病情,医务处疑难病诊疗中心组织多学科MDT远程会诊,诊断分析患者病情,制定科学、系统的诊疗方案。经全院专家共同努力,目前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医护团队将继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直至后期手术平稳结束。
张银华表示,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不同于其他器官的感染,心内膜炎的最强“杀手锏”在于它在心脏瓣膜上形成的赘生物。心脏瓣膜相当于心脏内部通道的第一道关口,致病的细菌在瓣膜上不断繁殖,将导致心瓣膜关闭不全或阻塞、心肌脓肿及心脏传导功能异常,突破这道关卡后,极其不稳定赘生物还有可能随时脱落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引发脑梗塞等重症,甚至是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早期极容易被误诊、漏诊的疾病,它的早期表现主要为持续性发热,市民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肢体疼痛且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不明显时,切不可大意,应尽早前往医院检查、诊治。
编辑:朱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