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王慧)“我要坚持坐诊到100岁……”身为医者的一片冰心仍在耳畔,然而,无情的疾病却将他永远地从我们身边带走。1月14日,从太和医院传来悲痛的消息:2023年1月14日5时25分,太和医院建院元老,太和医院儿科创始人、“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桂世澄教授,因病抢救无效在十堰仙逝,享年99岁。
一个信念: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1925年出生的桂世澄是浙江吴兴人。1950年,他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因品学兼优留校深造。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请缨赴朝抢救伤员。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上海。1955年,桂世澄受组织派遣,到武汉参与建设武汉医学院(今同济医学院)。1965年,桂世澄正率队赴阳新县治疗血吸虫病,途中接通知——“去十堰,创办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及其附属医院。”
那一年,桂世澄的儿子桂卫星才8岁,当时十堰条件很艰苦,“有没有思想斗争?有!但医疗人才太缺,我不上谁上?”桂世澄曾回忆说。
初到十堰,儿科就他一个医生,培训、临床、教学、科研都他一人扛。手写教材,无资料索引,只能凭扎实的记忆功底,先搭框架,再在实践中点滴完善。他的妻子顾群仙本是护士,他每天教她临床儿科知识。一次为抢救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6岁孩子,输血十几次桂世澄才将其抢救成功。累瘫在工作岗位的他,仍闭眼复述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妻子认真记录,后来这个病例被编入医学教材。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桂世澄常年以病房为家,凡事都亲力亲为,并要求其他医生无论何时,一旦碰到特殊病人必须报告,由他亲自接诊。他突破重重困难,主持了科研课题“蝉素栓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疗效观察”,经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获1988年郧阳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的影响下,儿科遵循“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桂世澄把一个甲子的时间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献给了鄂西北人民。作为太和医院儿科奠基人,桂世澄擅长对儿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对小儿感染、神经、呼吸、肾脏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到研究。
一份执着:只要头脑清醒就坚持行医
“我要坚持坐诊到100岁……”直至96岁高龄,桂世澄仍坚持坐诊。那时的他说:“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我还能继续坐诊。我每天在家坐卧不安,期待疫情早点结束,医院能安排我照常接诊。”
曾有一个陕西旬阳的患儿,家长一大早赶到太和医院慕名挂桂世澄的号,可在9点之前他的号就被挂完。患儿家属急得在门诊大厅哭了起来:“我的孩子咳嗽一直不见好转,我大老远专程来挂桂教授的号,可又挂完了。”听了患者家属的哭诉,桂世澄二话没说,免费为这名小患儿看病。
在桂世澄行医生涯里,祖孙三代都找他看过病的患者不胜枚举。提及此事时,桂世澄感慨:“能得到患者全家的信任,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桂世澄十分体贴关心病人,他总是会根据病情,尽量开便宜药。他说“药不分贵贱,治好病就行。”他每次在接诊患儿时,会仔细看病历,询问家长上次吃的什么药,如果效果好,先不开药,建议回去观察两天再来。如果效果不好,他在换药时尽量选择功效差不多又便宜的药。
在桂世澄的言传身教下,他的独子桂卫星也成了一名儿科专家。桂世澄与同为儿科专家的儿子桂卫星“父子同诊”是十堰医界一景,更被省市传为美谈。
一生荣誉:用信念和坚守勾勒出壮阔人生
桂世澄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先后获得“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2020年11月,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桂世澄一生荣誉,却始终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在上海的家人不止一次劝说他回去,但他却一再拒绝。“我的事业在这里,这里的百姓需要我,我不回去!”
九十九载岁月悠悠,桂世澄用不变的信念和永恒的坚守,勾勒出一个德艺双馨的医者壮阔人生。
获悉桂世澄教授不幸离世的消息后,大家深感悲痛,纷纷悼念。太和医院心血管内科老专家杨桂元、神经内科老专家范华燕表示:“桂教授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医精神!让桂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永存于世!我们将永远怀念桂老师!”
经过近60年的发展,而今,桂世澄创建的太和医院儿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仅高级职称专家就达30多人,该中心连续四届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湖北省省级重点专科荣誉,年门诊量达20多万人次,住院量达2万多人次。
从风华正茂的壮年到年逾九十的耄耋老人,从上海到武汉,再到十堰,桂世澄辗转大半个中国,用一个甲子的时间置身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太和医院儿科的创始人,他矢志不渝,沥尽心血,参与并见证了国家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太和医院的建设、发展与壮大。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救死扶伤是桂世澄一生的光荣使命;无私奉献是他一生的信念追求。桂世澄把一生的岁月芳华书写于鄂西北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给鄂西北广大人民群众。他是德高望重的大医者,是患者眼中的贴心人,是医学生心中的好榜样。
斯人已逝,桂老千古!
编辑:朱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