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巧变京剧凤冠,古祠守门人解密三苏文化魅力,正能量大V“学习强国”开专栏,网络精品力作赋能各行业……8月2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培育分论坛上,记者观察到,创新表达成为让正能量直抵人心的核心密码。
新叙事+新玩法,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用68个废弃易拉罐仿制苗族头饰,捡垃圾还原敦煌壁画,用铜丝网制作清代指尖护甲,用鹅毛仿制明朝点翠翟冠……互联网手工大神、B站(哔哩哔哩)UP主“雁鸿Aimee”登上了米兰时装周,火遍全球。
“雁鸿Aimee”是来自四川成都的一名“95后”,也是花丝镶嵌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人。据哔哩哔哩副总裁、总编辑周奕介绍,2024年以来,该平台创作国风视频的UP主已近50万人,国风类视频投稿超过745万条。
近年来,B站专门开辟专区主推传统文化,一大批国创动漫,古风音乐、舞蹈,汉服,古风妆容等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而由B站主导出品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纪录片,也广受好评。B站以这样的方式,引导青年UP主创作了大量优质原创精品内容,展现出中国年轻一代开放自信的精神风貌。
古祠守门人、学霸之乡大揭秘、全能冠军养成记、荔枝的超级粉丝……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介绍,这种有趣有料且年轻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微纪录片《中国有三苏》收获了全网超过4000万次的播放量。
如何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式,如何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入手让年轻人成为网络文明中的中坚力量,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开办“豫章趣话”系列,以年轻人的视角研究和线上传播东坡文化;选择东坡生日、清明节等时间节点举办“寿苏会”“忆三苏”等线下活动;联合东坡遗址遗迹地举行“苏祠游记”图文、视频征集活动……
如果说博物馆是“供给端”,那么年轻人无疑就是“需求端”。陈仲文表示,让三苏文化与年轻人“双向奔赴”的新玩法已成为三苏祠博物馆内容策划时的一个重要考量,这样的尝试让年轻人充分感受到参与的满足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轻骑兵”+新科技,主旋律传播更上层楼
今年年初以来,“意公子”“眉的说”等一批正能量网络大V在“学习强国”开设专栏,7月“刘国杨的发现之旅”在“学习强国”发出第一条百灵号视频,随着《正能量网络内容生产者创作推广计划》的公布,更多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入驻“学习强国”百灵号,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发挥轻骑兵作用。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农涛介绍,从讲好时代楷模、中国好人等英模感人事迹;到以AI、VR等新技术赋能,结合“虚拟演播室+数字人”,陆续策划推出《强国思政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等系列融媒体产品;再到种下梧桐树,引来一批网络大V开设专栏……“学习强国”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不断探索正能量传播的新形式、新表达,助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阔步向前。
面向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主任俞勤表示,总台致力于把握好新科技带来的传播新契机,展现科技创新能够带来的正能量传播新形式,展现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的生动场景。
今年4月,《2024中国·AI盛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这场首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国家级科技盛宴,借助AI力量,焕活文化瑰宝之美,描绘“人机协同”文明前景,回应未来之问,探索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的全新可能。
好作品+强赋能,广电与文旅双向联动
今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网络上引发观剧热潮,不仅开创了国内散文改编影视作品的精品化创作先河,更是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文旅合作生态,展现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价值。
作为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视听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介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坚持监管与繁荣并重,紧抓创新创优出精品,强化网络文明内容建设,指导行业推出了一大批如网络剧《漫长的季节》、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浴血无名·奔袭》、网络综艺《声生不息》《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广受社会好评。
此外,总局倾力打造的《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已连续举办三届,每年都为观众奉上主旋律、正能量、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打造了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追光之夜”、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百姓之夜”、传统新潮相得益彰的“青春之夜”、技艺共舞流光溢彩的“创新之夜”。
“微短剧+”行动计划也徐徐展开,已赋能千行百业,“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等创作计划的实施,也使广电与文旅实现双向联动、互惠双赢。
创新表达是为了更好地抵达。网络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的是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让正能量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听得进的创新表达中直抵人心。(“学习强国”记者贾倩)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