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杨爱华 通讯员 靳书敏 )为进一步深化北京和湖北十堰两地教育合作,充分发挥北京大兴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两地教师交流学习的实效性,更好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10月29日,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和十堰市茅箭区茅箭小学以“聚焦本质课堂增效“为主题,联合开展了教研活动。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校长崔建梅和52小学教联体负责人及两地相关学科教师30余人参与了活动。
上午8点,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校长崔建梅一行走进茅箭小学。进入校园,依次参观了学校天井操场、教学楼、扎染工作坊、“四时田园”劳动实践基地等凸显校园文化和校园特色的场所。茅箭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富香向来宾介绍了茅箭小学的历史、办学特色及近年来在扎染、劳动教育、礼仪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四时田园”劳动实践基地,看到园子里满眼尽是绿色,各班责任田里孩子们自己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紫色的眉豆花儿骄傲的迎风起舞,圆乎乎、毛绒绒的大大小小的“葫芦娃儿”挂满了藤,绿油油的卷心菜、油菜、香菜让人看了垂涎欲滴,大家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为学校点赞。倾听了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劳动耕读”实践活动,让劳动赋能成长,用劳动筑牢了立德树人的基石;了解了学校如何让孩子们双脚扎进泥土里,头脑紧跟新时代,手脑并用,全面育人,打造校园“快乐农场”,让学生在育苗、培土、施肥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爱上劳动、享受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崔建梅校长边看边听边情不自禁的感叹说:“这样的教育真好,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可真幸福!”,并叮嘱随同的科学老师回北京后,要从科学的角度挖掘创新五小的劳动教育。
在茅小的扎染工作坊里,看到由学生自己种植的染料作物,提取并染缝制作的一件件精美的香囊、玩偶、发卡、扇子、衣裙等,参观者惊叹不已,称赞学校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以校本课程“扎染”为抓手,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课程和美术学科相互融合、彼此渗透,让学生在种植、管理、采收、提取、创艺的过程中,既享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又厚植了社会责任感与担当,进而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观完毕,茅箭小学老师肖露露,主讲了一节三年级科学课《人的呼吸》。这节课课堂环节紧凑,衔接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活动设计丰富,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课堂中体现了对学生探索求真素养的培养。肖露露妙用AI展示人体的呼吸器官,这个环节将整节课推到了高潮,使学生在惊奇中再次认识了呼吸系统,巩固了本课知识点,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接着,北京大兴区第五小学老师齐姗,主讲了三年级科学课《呼吸与健康生活》。这节课符合新课标理念,课堂活动构思精巧,教师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积极频繁的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与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令人回味无穷。尤其在课堂上,齐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擅长用积极正面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乐在课堂。
教学之美,美在交流与共享。精彩的课堂展示之后,老师们围坐一起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育的首位。用自身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以真诚、宽容、欣赏,给学生创造一种愉悦和谐、健康舒适、自由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茅小副校长王翠萍真诚的分享了自己的听后感。“当我看到孩子们那纯真的笑容和期待的眼神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完成学习任务。”齐姗老师交流说。“教育是双向的,师生之间的爱是流动的,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是要有一点情怀的,希望我的学生也能走到更远的地方,去见识更优秀的人。”肖露露说。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虽然地区各有不同,但是教育却是一脉相承。老师们以核心素养为本,结合科学学科特性,交流了科学课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难点,和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在热烈的探讨中享受着智慧碰撞的快乐。
秋日暖阳晴方好,送教帮扶情正浓。此次活动有效搭建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成长路上同行。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两校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凝心携手并进,共筑教育梦想”的理念,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教研模式,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