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作为全省农业特色资源大市,十堰准确把握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实践路径,提出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把“山水特产”转化为“金山银山”。
柑橘是丹江口库区主要的富民产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柑橘的附价值,进而挺进更为广阔的市场?
2023年,看中十堰特色农产品柑橘的优势,拥有全国老字号品牌“北冰洋”的北京一轻食品,在当地建设了全国第四个生产基地。
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已建成7条生产线,平均每秒有10瓶饮料下线,可生产水、茶、果汁、HPP等系列产品。按照目前的产能,该公司每年可消纳当地柑桔约10万吨,占丹江口市柑桔总产量的30%左右。借助常态化开行的堰水进京专列,十堰产的柑橘饮料,俏销北京市场。
今年1至2月,该公司已完成产值1.03亿元,预计一季度完成产值2.25亿元,全年计划实现产值10亿元。
俏销北方市场的不仅是柑橘深加工产品,就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北京品鉴团来堰开展优质农产品产地溯源活动中,十堰地方特色的武当山茶,也吸引了北京大型农贸市场的目光。
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童伟表示,武当山茶采取有机生态种植,品质一流,获得了欧盟认证,相信武当山茶能够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获得更多的消费市场。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好山好水,是十堰绿色优质农产品最好的背书,也是打造绿色农产品输出地最核心的优势和竞争力。
近年来,十堰通过不断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绿色农产品生产初具成效。橄榄油、羊肚菌、设施渔业、黄酒规模排名全省第一,食用菌、茶叶产业规模排名全省前三。农业品牌建设扎实推进,2024年,十堰新增“三品一标”数量297个,超过前十年认证总和。
目前,全市已形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60万亩,培育出一轻食品、博奥食品、长收农业等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十堰特色农产品在赢得声誉的加持下,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建设底气十足。十堰市竹山、竹溪入选全国茶叶重点县,房县黑木耳、竹山茶叶、郧阳橄榄油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予以推介的重点优质地标产品,“武当山茶”“武当山珍”“丹江鲌”“武当蜜桔”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日益提升。
优质的农产品是打造绿色农产品输出地的基础,而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则为十堰快速进入中高端市场提供了便利。在丹江口市成立的水源地供应链公司、丹江鲌产业供应链公司,搭建了水产业产品的供应链服务体系,畅通了产销渠道。
丹江口水源地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凯凯表示,公司将内外兼修,积极发挥供应链“链主”作用,培育壮大武当山水、丹江贡水、水源地等高端水品牌,对外持续推动销售网络建设,助力丹江口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供应链基地。
为了让优质农产品走向大市场,2024年,十堰成功举办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绿色农产品贸易对接会、湖北农博会等系列展会,推动农产品“北上、东进、南下”。同时,锚定国内外市场需求,梳理出各地销量排名靠前且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27款产品,包括丹江口市翘嘴鲌、武当蜜桔,郧阳区的樱桃、橄榄油、鸡蛋、红薯粉条,郧西县的香菇、马头山羊,竹山县的香菇、茶叶、菜籽油,竹溪县的茶叶、贡米,房县的香菇、羊肚菌、樱桃、黄酒、黄精,茅箭区的竹笋,张湾区的樱桃,武当山的黄精等。通过强龙头、壮链条、建品牌等举措,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出山进城。
未来十堰将坚定不移做深做实“两山”转化文章,加快“构建供应链、社会化服务、生产加工、人才支撑、检测检验、政策保障、品牌建设”七大体系建设,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通讯员 肖雾涵)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