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新语丨文明祭祀引领清明新风尚

时间:2025-04-02 15:10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慎终追远,当以文明托举千年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到,斜风细雨寄哀思。这个承载着生命哲思的节气,正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展开文明对话。当城市天际线与传统香火相遇,当环保理念邂逅千年习俗,我们需要以更富智慧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寻找文明的平衡点。

焚烧冥币的烟雾缭绕,鞭炮香烛纸灰堆积成山,山林因祭祀引发火灾……这些负面的刺目新闻,都在叩问着传统祭祀方式的现代适应性。当青山绿水成为最珍贵的祭品,低碳祭祀何尝不是对"天人合一"古训的当代诠释?

竹制二维码墓碑让思念穿越时空;"云祭扫"平台年访问量突破百万次;鲜花祭扫、网上祭扫、踏青遥祭等文明祭祀方式。这些创新不是割裂传统,而是为孝道文化注入时代基因。就像古人用柳枝寄托思念,今人同样可以用科技延续情感。某殡仪馆推出的"生命晶石"服务,将骨灰转化为璀璨的纪念宝石,这种充满诗意的转化,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演绎。

唐代寒食"纸钱飞作白蝴蝶"的浪漫,宋代"洒泪别酒食"的简约,明清"悬幡招魂"的庄重,祭祀形式的嬗变史本身就是文明演进的诗篇。今天,我们倡导鲜花代纸钱、音乐替爆竹、植树寄哀思,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创新中永续传承。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我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当一束菊花替代漫天纸灰,当网络空间的烛光汇成银河,这样的清明不仅守护着绿水青山,更延续着中华民族"敬天法祖"的精神血脉。让文明祭祀成为新时代的文化自觉,这既是对先人的深情告慰,更是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最好注脚。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