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破浪,开放型经济“闯深蓝”——宜昌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动能观察

时间:2025-06-10 18:23 来源:我的宜昌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仲夏时节,一辆满载精制茶叶的货车自宜茶集团湖北萧氏茶业有限公司驶出,将从三峡保税物流中心报关后启程运往阿尔及利亚。公司总经理向清华目送货物离厂,转身又扎进生产线。借助安琪集团的海外销售网络,该公司1-5月出口增长超4倍。

宜茶集团出口茶小包装线。宜茶集团 供图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宜昌开放型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变革、跨越式提升的关键期。6月4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顺应形势新变化,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动能”议政建言。我市对于稳住外贸基本盘采取了哪些积极对策?如何从政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搭建平台等方面帮助企业出口降本增效?国企带民企“抱团出海”有些什么作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有什么优势和不足,有什么思路和建议?协商会上,委员手持调研报告追问,部门负责人逐条回应,笔记本上落笔沙沙。开放型经济的突围路径,在问答交锋间渐次清晰。

国企扬帆,集结民企“抱团出海”

今年1—5月,宜茶集团湖北萧氏茶业有限公司出口同比增长超4倍。“搭乘安琪这艘‘巨轮’,我们的茶叶卖到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该公司总经理向清华告诉记者。

在美国政府一系列关税政策影响下,宜昌企业选择抱团取暖。通过与安琪“强强联手”,兴发集团将磷酸盐产品推广至印度、缅甸市场,并利用香港国际贸易枢纽地位,携手县市区中小外贸企业“突围”。

猇亭化工园区一角。猇亭区委宣传部供图

国企搭建渠道,民企提供特色产品,形成“联合舰队”共御风浪。据安琪集团市场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市商务局指导安琪主导实施的“国企带民企共同出海计划”,通过渠道共享、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帮助本地企业突破海外市场。

公司已与50余家本地企业

对接业务协作接洽

开展涵盖新鲜水果、罐头

化工及原料类、饲料、茶叶

以及食品添加剂等领域业务合作

助力19家中小企业新增出口逾2000万元

2023年底,为谋划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新通道运营(湖北)有限公司组建成立。目前,该公司已开辟“铁铁海”和“江铁海”两条出海线路。“宜昌造”产品通过这条新通道向南出海,改写我市高度依赖长江东向出海的物流格局。

在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新址,货车穿梭不息。靠前服务白洋工业园的迁址决策正显现成效:“前港后区”布局实现水陆铁无缝对接,该中心服务企业达300余家,宜昌企业生产的化肥、酵母、纤维丝束、卷烟滤嘴等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入海外市场。去年监管货值达34.58亿元。据了解,2024年,三峡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年出入境突破10万人次,外籍旅客占比居全省对外开放口岸首位,折射出立体通道的活力。

3月26日,宜昌三峡国际机场国际货运首飞。 通讯员 王婷婷 摄

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498.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全市共有外贸企业573家,其中年进出口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9家。主要出口商品是化工、机电产品、生物医药、食品、纺织品等。

今年1至4月

全市已完成进出口176.4亿元

同比增长21.9%

202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FDI)

6122万美元

位列全省第二

突围之惑,破冰外向经济困局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高瞻远瞩和决策部署。当前,我市成立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专班,“在专班的统筹下,主要打好外贸稳增长、外资外经产业融合、开放枢纽功能提升等‘三大攻坚战’。”专题协商会上,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勇向委员们介绍。争取中央外经贸提质增效资金4亿元。依托安琪、宜化、兴发、产投等头部外贸供应链企业与中小企业“抱团出海”,2024年前50强龙头企业完成进出口额突破300亿元。在外资外经产业融合方面,积极“引进来”,打造外资产业合作园区;鼓励“走出去”,加快对外经济合作布局。同时,打好开放枢纽功能提升攻坚战,口岸功能显著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支撑作用凸显,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图片来源:兴发集团

“虽然龙头企业作用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加速,通道平台优势明显。但短板依然存在,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协商会上,委员们对我市开放经济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赞许,也对其困境和不足表现出担忧。

今年5月,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组织委员和调研组成员,深入县市区和企业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获取第一手资料,赴江苏常州、无锡、扬州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为协商注入前沿视角。

调研显示,从宜昌经济外向度的规模来看,2024年宜昌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市GDP总量份额偏少。分析我市开放型经济的短板,主要是总体体量偏小,县域发展不均,以及监管日益趋严等。

委员把脉,破译开放经济“密码”

“今年,宜昌市对于稳住外贸基本盘,特别是对于积极应对全球贸易变局,采取了哪些措施?”“近些年,宜昌市争取和安排外贸扶持政策有哪些,从哪些方面帮助企业出口降本增效?”“据了解,宜昌综保区前几年发展绩效不佳,今年市里采取哪些措施支持发展?”“请问宜昌在外资贷款方面有些什么新动向?”……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提问直指要害,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宜昌高新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聚焦主题认真回应。

“保税区不是孤岛!”市政协开放型经济课题调研第三分组委员说:“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并建议对全市95家重点外贸企业‘一对一’激活保税账册,高货值业务入区流转提速3倍。”

针对远离港口、配套缺失的硬伤,市政府统筹全市外向型项目向区内集中,建立“保税项目招引加分制”;针对企业“不懂用政策”的软肋,32家重点外贸企业获得“一对一”服务,引导医疗设备、实验仪器等高货值业务入区。4月出台的《突破性发展扶持办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有的放矢。

“构建全链条政策扶持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和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设10亿元‘出海风险补偿基金’补贴民企首单信保,复制安琪集团海外发展的模式在东南亚、非洲建3到5个‘宜昌产业园’——这才是‘抱团出海’。”第二分组代表也提出了调研后的思考和建议。

“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出海集群”“打造以内外贸一体化为特征的新流通体系”“培育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模式新业态”,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结合深入县市区和企业调研情况,精准把脉。

上月,省政协主要领导在宜调研时,在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指出,“要加快健全多式联运体系,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而随着宜昌进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观察员身份转为正式成员,南向物流成本有望再降15%。

从安琪集团带动茶叶香飘50国,到陆海新通道改写物流版图,宜昌开放型经济正以“国企带民企”为帆,以“通道+平台”为桨,驶向深蓝。

开放型经济 宜昌还能怎么做

龙头企业引领出海集群

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出海集群。以兴发、宜化、安琪、邦普等企业为重点,着力培育2—3家进出口过百亿的外贸龙头。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梯度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有绝活、有专长、有特色的中小外贸企业。搭建沟通桥梁,推动外贸企业与市内商超、电商平台通过联合开发、订单直采等深度合作。以三峡物流园为依托,推动内贸企业借助宜化、安琪等外贸企业国际销售渠道拓展海外市场,积极扩大出口。支持外贸供应链企业与市县国企合作,推动柑橘、茶叶等农产品出口,扩大粮食、矿石等大宗物资进口。

打造以内外贸一体化为特征的新流通体系。配合自贸区不断开展对外开放制度化创新,服务贸易企业落户综保区。推进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建设海外仓,整合境内外仓储及物流配送资源。抢抓全国构建统一大市场机遇,促使更多总部在我市或者在市外分支机构出口企业,实现进出口业务回流。全面提升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出海。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外向型产业集群。提升生命健康产业外向度。持续扩大工业原料进口规模。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小微出口企业信保全覆盖。积极应对贸易限制措施。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与省世贸组织协调办公室对接,做好风险评估和排查。实施“宜品出海”计划,加快开拓以“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的新兴市场。

培育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模式新业态。实施电商跨越发展计划,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数智赋能海智计划,大力发展开放型数字经济。强化跨区域、跨企业数据共享,支持供应链平台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支持三峡物流园市场采购贸易通过边贸窗口拓展业务,并持续扩大辐射范围,在组货方式、产品来源、业务规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创造环境国企带民企“抱团出海”

构建全链条政策扶持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尝试委托或依托重点国有企业建立海外研究所,对宜昌市出海企业进行信息咨询、法律服务、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服务增值措施,扩大宜企“朋友圈”。强化金融支持。设立10亿元“出海风险补偿基金”,对民企首单信用保险补贴50%。加大税收优惠。对“抱团出海”企业境外利润再投资减免20%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150%。

完善协同发展生态。推进信息平台共享。开发“宜企通”APP,整合海关、信保、律所等资源,提供实时国别风险预警。推进海外人才工程。实施“跨国经理人培养计划”,依托宜昌人才集团每年按计划培训复合型跨国语言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低于300名,重点覆盖与我市进出口贸易较大和重点投资的市场。推动标准接轨。建立宜昌特色产业国际认证中心,在已完成柑橘、磷化工等6类产品国际认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产品国际认证力度。

强化制度创新。推进审批改革。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将境外投资备案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企以技术入股方式与民企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重点从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进行试点。推动海外园区共建。借鉴安琪俄罗斯工业园经验,在东南亚、非洲建设3—5个“宜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