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国宝会说话 ——走读治世玄岳石牌坊、武当山金殿、赑屃驮御碑

时间:2025-10-25 09:33 来源:十堰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在武当山,他们是最为静默的时光见证者。但只要你愿意走近并读懂它们,就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在诉说着过往。

从时间维度来看,最早的一座赑屃驮御碑于1413年落成,武当山金殿建成于1416年,治世玄岳石牌坊修建时间最晚,为1553年;从方位分布来看,治世玄岳石牌坊与金殿分别坐落于山脚和山巅,赑屃驮御碑则分散矗立在五座宫观之中;从材质来看,除金殿为铜制外,另外两件均为石质,更易于长久保存……

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开幕式上,文化名家现场解读治世玄岳石牌坊、赑屃驮御碑、武当山金殿三件国宝的厚重文化内涵。在这里,记者带你详细了解一下这三件国宝,了解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人文魅力。

武当之门:治世玄岳石牌坊

公元1552年,嘉靖皇帝下令重修武当山。次年,一座石牌坊在武当山北麓拔地而起。嘉靖皇帝特意为这座石牌坊手书“治世玄岳”四字,武当山也因明皇室的尊崇至此达到地位巅峰。历经472年时光流转,治世玄岳石牌坊至今依然屹立,静静诉说着武当山的故事。

治世玄岳石牌坊

治世玄岳石牌坊。记者 吕伟 摄

治世玄岳石牌坊亦称玄岳门,距离如今的武当山景区大门约3公里。在古代,它地处朝山进香的必经之路,既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也是武当山古神道上的标志性建筑。嘉靖皇帝鼎建治世玄岳石牌坊前,遇真宫西侧曾建有“仙关”,后来该石牌坊取而代之,承担起分隔空间的功能。据史料记载,牌坊门前原建有沐浴堂,供香客沐浴净身以表虔诚;明代时,还在牌坊前修建了灵官殿、玄都宫、回心庵等一系列建筑。

如今,仰望治世玄岳石牌坊,其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韵律与高超工艺仍令人叹为观止,斑驳色调中流淌的岁月印痕更令人喟叹。

据专家介绍,该石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仿木石构建筑,通体以石凿榫卯结构拼接而成,通高12米,面阔12.36米。牌坊正中央横嵌一块巨型青石匾额,坊额正中镌刻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手书“治世玄岳”四字,笔势隽永、遒劲有力。

牌坊的额、枋、阑、柱分别采用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法,刻绘出仙鹤游云、八仙人物故事等图案。人物成对排列,刀法洗练、刻画精致,比例匀称、栩栩如生;枋下有鳌鱼相对、卷尾支撑,顶饰鸱吻吞脊;檐下枋间缀饰花卉图案,题材丰富、镌镂精巧、造型优美。

治世玄岳石牌坊强化了武当宫观建筑作为皇室家庙的威严氛围,承载着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期许,已然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1988年1月,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之奇:金殿

在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上,矗立着一座熠熠生辉的铜制殿宇,它便是举世闻名的武当山金殿!

武当山金殿

武当山金殿。记者 张建波 摄

这座金殿建于1416年,正殿面积13.7平方米,高5.54米,重达数百吨。历经六百年风雨,它至今仍辉煌如初,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大殿,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

据专家介绍,金殿为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四周立有12根柱子,下奠宝状莲花柱础,四壁于立柱间满装四抹头槅扇。重檐庑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吻对峙;垂脊圆和,翼角飞举,饰以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斗牛等珍禽异兽造型,外饰鎏金,排列有序;垂脊置骑凤仙人雕像,暗喻骑凤飞行之意。这些仙人走兽翘首立于脊端,既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感,又彰显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

殿内的造像、供器、几案等物件均为铜铸鎏金工艺制成,金匾上“金光妙相”四字为清代康熙皇帝的手书。

关于金殿,曾经有很多不解之谜,其安装方式便是其中之一。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明成祖朱棣的悉心安排。据史料记载,从金殿构件的铸造到护送安装,每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工匠们遵照圣旨,先在北京完成全部构件的铸造工作,随后将构件经运河运至南京,再沿长江、汉江逆流而上护送抵达武当山,最终通过插榫与焊接工艺完成安装。

此外,相传殿内灯火六百年不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据说殿内藻井上曾悬一颗铜质鎏金宝珠,此珠能镇住山风以保神灯火不灭,故名“避风珠”。但专家对此作出了科学解释:此现象实则源于金殿各构件拼接得严丝合缝,无任何空隙,即便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空气也无法形成对流,故灯火始终不灭,并非“避风珠”拥有神力。

天柱峰顶海拔达1612米,气温温差大,金属构件的热胀冷缩现象严重。明代工匠究竟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既让金属构件严丝合缝,又做到不留焊接痕迹,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而这也彰显了我国明代高超的铸造技艺。

此外,金殿之上还存有诸多奇观,如“祖师出汗”“海马吐雾”“雷火炼殿”等景象。据专家解读,“祖师出汗”指的是大雨来临之前,殿内的神像表面会水珠淋漓,宛如人汗流浃背一般;“海马吐雾”多出现于夏季——金殿垂脊上的海马造型构件口中会吐出串串白雾,同时伴随声响,随后就有暴风雨荡涤金殿;“雷火炼殿”的景象最为神奇,每当雷雨来袭,金殿四周便会电光闪烁、火球翻滚,场面十分绚丽;而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无损,反而愈发灿然如新,其绝妙之姿令人称奇。

经专家反复研究发现,这些现象的主要成因与金殿的严密构造息息相关:当空气湿度增加、气压发生突变时,神像表面就会凝结水珠,形似“出汗”;殿脊上的海马构件内部中空,且与殿内相通,殿内的温热空气上升后从海马口中排出并产生声响,这些温热空气遇冷后,水汽便会凝结成雾。

“雷火炼殿”的成因与武当山多变的气候密切相关:云层中常带大量电荷,而坐落于峰巅的金殿是庞大的金属导体。当带电的积雨云靠近时,云层与金殿底部会形成巨大的电势差,进而导致空气电离产生电弧(即闪电)。强电弧会使周围空气剧烈膨胀并爆炸,形成火球并伴雷鸣;同时,金殿与天柱峰连为一体,构成了良好的放电通道,再加上殿脊及脊上饰物的曲率适中,既造就了“炼殿”的奇特景观,又成功避免了金殿遭受雷击损害。

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在金顶安装了避雷网和避雷针,虽解决了雷击问题,却使“雷火炼殿”的奇观不复存在。如何在做好防雷保护的同时,让这一奇观得以重现,成为现代科学工作者与文物学家亟待破解的难题。

武当之基:赑屃驮御碑

2025年6月,湖北省档案局与省档案馆联合发布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全省18项珍贵档案文献入选,明代武当山赑屃驮御碑及拓片档案位列其中。

武当山的静乐宫、玉虚宫、五龙宫、南岩宫、紫霄宫共存有12座赑屃驮御碑。每座长约5米、宽近3米、高8.5米,重达百吨,体型庞大且造型精美,堪称世界独有。

据专家介绍,这些文物既是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更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载体。作为古代的铭文记录形式,赑屃驮御碑主要记载了明成祖大规模修建武当山以及明世宗重修武当山的相关历史。

碑亭是与赑屃驮御碑相辅相成的建筑设施,通常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红墙翠瓦,四方各开一拱门。

玉虚宫赑屃驮御碑亭

玉虚宫赑屃驮御碑亭。记者 吕伟 摄

在玉虚宫,外乐城的左右两侧分立着两座高大巍峨的御碑亭,亭内各立一碑,碑身驮于赑屃背部——这两座分别是明世宗朱厚熜于1552年、1553年题写的重建武当道场御碑,以及御制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纪成之碑。玉虚宫紫禁城内另立两座碑亭,亭内各置一座赑屃驮御碑,分别于1413年、1418年敕建,碑文内容为明成祖的《下大岳太和山道士》与《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两道圣旨。

紫霄宫赑屃驮御碑

紫霄宫赑屃驮御碑。记者 吕伟 摄

紫霄宫龙虎殿后门的石栏蹬道两旁,对称耸立着两座明永乐年间敕建的赑屃驮御碑亭,其碑文内容与玉虚宫的碑文相同。静乐宫也留存两座明永乐年间敕建的赑屃驮御碑,系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而易地复建的。

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且力大无穷。

据专家解读,赑屃的原型源自古代传说中的神龟或巨鳌。留存至今的赑屃雕像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少量为唐宋时期的遗物,唐以前的甚为罕见。早期的赑屃多为巨龟形态,到了明清时期演变为龙头龟身的形象。明代时期,赑屃的形象开始发生头部似龙的变化。

全国古建筑中的赑屃多为石雕作品,部分为铜制品,常用来承载沉重的石碑或背负巨大的影壁。其姿态始终是向前昂首,四足撑地,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专家表示,赑屃驮御碑不仅体现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凝聚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丰富想象力,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十堰日报 记者 吕伟)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