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以科技创新“领先身位” 助力全民健康提档加速 植入式脑机接口等大批创新成果领跑全国

时间:2025-09-19 14:20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今年7月,总投资45亿元的迈瑞医疗全球第二总部在光谷开园,助力武汉打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黄伟 孙苗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荆楚大地,一幅“病有良医、老有康护、幼有优育”的健康湖北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9月18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云甫亮出一份扎实的“健康成绩单”:“十四五”以来,湖北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优化——人均预期寿命从78岁增长至79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1.1/10万下降到5.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87‰下降到1.5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71‰下降到2.51‰,各项指标保持在中部地区前列,居全国第一方阵。

资源下沉,回应看病之盼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5年来,顺应荆楚人民的期盼,湖北围绕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构筑人人感知的“健康湖北”。

秋日的荆楚大地,一派和煦景象。

“输液不用盯着滴速,想了解检查结果也不用等待,这个智能机器太方便了!”住院患者张爷爷指着床旁的触摸屏,轻点几下就完成了护士呼叫。自动送货机器人穿梭运送医疗物资,智能机械臂在药房里精准抓药,病房智能终端让患者需求一键直达……切身感受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全方位智慧化服务后,这位70岁的老年人对就医可能面临的不便不再“发怵”。

曾经的“看病难、看病繁”,如今正悄然改变。

“十四五”期间,湖北双管齐下,一方面全力打造医疗“高峰、高地”:争取国家“两重”“两新”资金总量全国第一,项目数量全国第二,支持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创建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同济咸宁、同济襄阳、协和宜昌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3家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我省获批6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建4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01个。

另一方面,坚决夯实基层“地基”:全省86%的县(市、区)建成三级医院,105个县域医共体推动人员、技术、管理、服务“四个下沉”,“城市10分钟急救圈、农村30分钟医疗圈”成功搭建。更有一支1.47万名大学生村医和1.8万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活跃在基层,投入1.7亿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实现全覆盖,9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从“跋山涉水看病”到“家门口看好病”,湖北加速破解看病难题。

服务提质,健康体验“换新颜”

在自助挂号机上免费取到复诊号,全程有志愿者陪诊,武汉市硚口区古田街古二社区73岁的程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我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前我看病、挂号都是大难题,现在方便多了。”

每一个关乎健康的小诉求都值得被关照。就医体验的“小细节”,折射出健康服务的“可及度”。

“复诊0元号”已服务642.37万人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402.97万人次免于重复检查的奔波与花费;“夜间午间无假日门诊”服务超292万人次,解决了“上班族”和“学生族”的看病难题……这些充满温度的“微改革”,汇聚成服务提质的百姓感知。

数字化转型更让便捷就医触手可及。全省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日均开放号源量近10万个,15家三甲医院试点“数智就医”,重点提供检查检验自助开单、智慧药房、预住院等7个数智化便民就医服务,目前11家医院实现AI云陪诊。互联网医院增至55家,149家机构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失能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18家三级医院开展“免陪护”试点,极大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就医过程从“耗时费力”向“省心舒适”的渐变,让群众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

保障升级,为“一老一小”织密健康网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小”既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家事,更是关乎“国之大者”的大事。

每个工作日早上8点,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街道浏河社区居民张洁,上班前准时把1岁多的儿子送到浏河社区0—3岁示范托育中心。曾经,张洁为儿子托管问题发愁。如今,看到孩子在这里开朗、活泼,张洁悬着的心放下了。

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湖北正加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体系,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承诺一贯到底。

在“幼有优育”方面,出台生育支持“30条”,稳妥推进育儿补贴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产前筛查诊断网络,为新生儿免费提供5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听力及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全省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6.4万个,千人口托位数4.53个。在“老有康护”方面,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均设置老年医学科,医养结合机构数增加到408家,10项便利老年人就医举措让晚年就医更有尊严。

尤为亮眼的是,湖北在全国率先建立消除宫颈癌“湖北模式”,为全省适龄妇女免费筛查,为14岁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用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守护女性健康。建成131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50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快速响应与救治网络。

科技创新则为健康保障注入强劲动能。“心肌旋切”、“稻米造血”、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植入式脑机接口等一大批创新成果领跑全国,生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十大楚药”品牌叫响全国……湖北正以科技创新的“领先身位”,助力全民健康“加速奔跑”。

踏上“十五五”新征程,湖北将继续坚持健康优先战略,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健康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让千万湖北人民的生活更加健康、更有品质、更多幸福。

全省13.8亿人次实现医保报销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菁华、通讯员黄姗、季伟、实习生屈思源)医保是人民健康的坚实保障。新闻发布会上,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医保基金运行平稳,累计有13.8亿人次享受医保报销,基金支出约4680亿元,参保职工、居民目录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80%和70%左右。

一张医保网护航全民健康。我省持续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惠民型商业医疗保险实现市州全覆盖。

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580元提高至700元。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由14类扩大至37类,267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疾病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生育保障措施持续优化,累计支出生育保险114.5亿元,惠及238.3万人次。

医保药品数量从2800种增至3159种,国家谈判药增至427种,累计组织对650种药品、50类医用耗材实行集中采购。

“身边办”“线上办”“异地办”“药品比价”等医保服务让就医买药更加便捷。“十四五”期间,全省医保码用户超4500万人,服务事项线上可办率达100%,跨省直接结算服务超2800万人次,“15分钟医保服务圈”已然成形。

湖北大健康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菁华、曾莉、通讯员袁福国)新闻发布会上,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文林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医药产业创新呈现强劲发展态势,累计获批13个“全球新”Ⅰ类创新药,数量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省份第一。

湖北连续四年以省药监局一号文件形式推出支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和中药研发创新的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解“卡脖子”难题。

截至目前,全省药品生产企业和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别达444家和746家,较2020年增长42%和58%,生物医药产业带动大健康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

在提升药品质量保障方面,湖北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开展研发、生产、流通各环节专项检查,省药检院具备1449项药品检验参数,实现本省企业药品检验全覆盖。年度药品抽检超过1万批次,合格率稳定在99.6%以上,群众用药安全感显著增强。

湖北还率先在全国推出“即报即办”审批事项清单38项,成为全国审批时限最短的省份之一。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超算平台,已提供超27万小时算力服务,支撑3个项目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以科技赋能药品监管和产业创新。

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中部第一

湖北日报讯 (记者龙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实现了深度融合。”新闻发布会上,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骆启义介绍,2024年全省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为92.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42.17%。

“十四五”以来,湖北创新实施全民健身基础建设创优、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创先“双创工程”,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等,有效破解“能够健身、持续健身、科学健身”三大难题。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湖北省全民健身条例》等多项专项政策接连落地,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法制保障。

场地设施提质增效。建设布局体育公园等8类项目1500余个。2024年全省体育场地总数增至21.13万个,人均场地面积达3.19平方米,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六。

赛事活动丰富多彩。打造省运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等“123”综合赛事新格局,培育武汉马拉松、7·16渡江节、中国(京山)网球节等地方特色品牌赛事活动,构建起荆楚特色赛事体系。

科学指导深入人心。建成2822家体育社会组织,培养19.6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荆楚大地全民健身生活化态势日益增强,健身设施举步可及,赛事活动广泛开展,为健康湖北建设提供了坚实体育支撑。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