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条被称作“生命主干道”的血管,那就是腹主动脉。当这段血管像气球一样鼓胀,形成“腹主动脉瘤”时,便如同埋下了一颗潜藏的“不定时炸弹”。过去,处理这颗“炸弹”通常要采用“开腹手术”。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介入下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理想的选择。那么,究竟什么是介入下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0月23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和医院胸心外科大血管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原野,为大家详细解答。
今年72岁的陈大爷(化名),近期在体检中查出腹部存在一个直径达5.8厘米的腹主动脉瘤,这一消息让他和家人忧心忡忡。陈大爷坦言:“得知体内有个‘炸弹’,我整晚都睡不着,就怕它突然破裂。”
鉴于陈大爷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病史,十堰市太和医院胸心外科大血管团队为他实施了“介入下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该手术仅通过在双侧大腿根部的两个穿刺点便得以完成。术后第二天,陈大爷就能下床活动,一周后便康复出院。
原野介绍,腹主动脉瘤并非传统概念中的癌症或肿瘤,而是腹部最粗大的动脉血管,由于老化、高血压等因素,致使局部血管壁变薄、弹性下降,在血流的冲击下被动扩张,进而形成鼓包。原野表示,这个鼓包一旦破裂,会引发致命性的大出血,所以被称为“不定时炸弹”。
传统的“拆弹”方法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即在患者腹部切开一条长达20 - 30厘米的切口,然后将病变血管替换为人工血管。这种手术创伤较大,对于高龄、体弱的患者来说,恢复期漫长,风险也较高。而新兴的“介入下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则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原野形象地比喻道:“可以把病变血管段想象成老旧且鼓起包的危险水管。传统手术是将这段水管切掉,换上新的,而新技术就如同派出‘高级修复内胆’,从内部解决问题。”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只需在患者双侧大腿根部穿刺针眼大小的切口,沿着大腿动脉将处于压缩状态的覆膜支架精准地输送到腹主动脉瘤所在位置,然后在体外控制将其释放。原野解释说:“这个覆膜支架由金属骨架和特殊的人工薄膜构成,张开后会在原本‘危险水管’的内部重新构建一条坚固且光滑的新通道。”
该技术实现了“腔内隔绝”的效果——血液不再冲击脆弱的瘤壁,而是全部从支架内部流过。瘤体不再承受压力,破裂风险从根本上得以消除,此后鼓包甚至会逐渐萎缩。
对于患者关心的支架安全性问题,原野表示,覆膜支架由与人体相容性极佳的高科技材料制成,释放后会与正常血管壁紧密贴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血管内膜会逐渐生长,将其“包裹”,使其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可安全、长期甚至永久留存于体内。
腹主动脉瘤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腹主动脉瘤在破裂前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原野建议,5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或家族病史的人群,在体检时最好加做腹部血管超声检查。一旦确诊,也不必恐慌,成熟的微创技术能够大幅降低手术创伤和风险,帮助患者安全“拆弹”,重获健康。
编辑:思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