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堰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个科室,被喻为临床医生的“眼睛”和医疗战线的“侦察兵”;这里有一位医者,二十年如一日,透过无数张黑白影像,为生命“探案”,为健康守望。他,就是放射影像科学科带头人李胜。一台竖屏,一双慧眼,他以精准诊断拨开疾病迷雾,他用技术创新,守护着秦巴山区群众的健康防线。

影像侦探:在黑白世界里寻找“色彩”
“这里,还有这里,虽然很隐蔽,但边缘的毛刺特征不容忽视。”在阅片室,李胜正指导年轻医生分析一张肺部CT片。在他眼中,这些黑白影像不是冰冷的图像,而是充满线索的“生命密码本”。
几年前,74岁的张大爷带着多家医院的影像报告前来就诊,肺部多处病灶被诊断为肺炎,最大病灶接近2厘米。李胜反复比对影像细节,从病灶边缘特征中捕捉到异常信号,判断“更像是早期恶性肿瘤”。他的坚持使患者接受了微创手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如今,年过八旬的张大爷依然健步如常,每次复查都不忘感谢李胜的“火眼金睛”。
这样的精准诊断并非偶然。去年6月,患者李某因食欲差、乏力辗转多地就医,超声提示“胆管恶性肿瘤性病变”。在多学科会诊中,李胜对上千幅CT、MRI图像逐帧分析,发现病变虽范围广,但呈带蒂生长特征,未侵犯胆总管管壁,判断为良性腺瘤合并局部癌变。术后病理结果印证了他的判断,为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扩大手术。“影像诊断是临床的‘前哨’,我们多一分严谨,患者就多一分生机。”李胜说。

技术先锋:让精准医疗更“准”一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胜深知,精准的影像诊断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撑。在他的推动下,医院引进了被誉为“CT界天花板”的320排640层超高端CT,开启了影像诊断的“超高清、无禁忌时代”。这项投资很快在临床中显现价值。
74岁的龚大爷因腰椎问题需要手术,但复杂的心血管病史让手术风险大增。由于患者无法配合闭气,常规冠状动脉成像易产生伪影。李胜团队决定调整扫描参数,利用超高端CT在一次心跳内完成冠脉成像,仅用1mSv辐射剂量就发现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后经心脏造影确认并成功置入支架。“这个发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李胜表示,“若未提前识别,手术中的麻醉风险将是致命的。”
不仅如此,这台设备还打破了技术壁垒,让以房颤为首的心律不齐等患者看到了希望。“现在,‘心跳一下’就能完成检查,这是技术的飞跃。”同时,科室引进的“儿童生长发育AI智能评估系统”也展现出强大优势。面对一位9岁就来月经初潮的女孩,系统仅用1秒就完成了骨龄分析,准确评估生长发育水平,解除家长焦虑。该技术引进以来,已为近千名儿童提供精准评估。
基层守望:让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
2012年,在帮扶陕西白河县中医院时,李胜发现基层医院普遍面临设备齐全但人才匮乏的困境。“设备易得,良才难求”成为他心中的牵挂。2017年,在他的推动下,医院投资200余万元,率先建成“远程影像诊断平台”,通过“空中走廊”,让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跨越地理限制,为基层医院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诊断服务。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与33家基层医院建立合作,累计出具诊断报告44万份。在这个过程中,李胜团队还协助三家基层医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助力两家医院放射科跻身市级重点专科。
但李胜思考得更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23年3月,他发起“远程影像能力提升工程”,每月定期为33家联盟单位开展线上培训。30期培训,场场爆满,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仁心致远:在黑白世界里传递医学温度
如今,十堰市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已发展为拥有80余人、硕士占比高达70%的精英团队。在李胜带领下,科室形成了“精准诊断、影像先行;精准影像、技术先行;精准技术、规范先行;精准治疗、介入先行”的工作理念。
对于临床,他恪守“只要临床需要,就是放射科要做的”承诺,积极深化亚专业建设,参与多学科协作,当好医疗团队的“前沿哨兵”。
对于患者,他始终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在他的管理下,科室CT检查实现了“2小时内完成”,MRI检查预约时间缩短至1天以内并承诺当天报告当天完成。电子云胶片、电子叫号系统等便民措施的落地,让冰冷的机器传递出医学的温度。
从青涩学子到学科带头人,从专注一域到辐射四方,李胜在黑白影像的世界里,描绘出了最绚丽的职业色彩。他用二十年坚守,在放射科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书写着“侦察兵”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和团队将继续以慧眼洞察病灶,用仁心守护生命,书写更多“拨云见日”的暖心故事。(通讯员 仁医)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