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在校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是关系民生与未来的基础工作。近年来,茅箭区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契机,将学生食堂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管理细节与服务模式入手,着力优化供餐品质,回应师生与家长的关切。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辖区内学生“入口率”稳步提升。目前,南部山区学生“入口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其余学校学生“入口率”也达到了75%以上,保障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营养需求。

坚守公益属性 夯实服务基石
保障食堂的公益性是提升“入口率”、保障学生权益的关键前提。茅箭区教育局通过财政支持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的方式,平衡“价格普惠”与“营养均衡”关系,确保餐费最大限度地用于食材品质。

强化财政保障,剥离运营成本。茅箭区教育局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支持,将南部山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薪酬、水电燃气及设备维护等运营成本纳入财政保障,落实专款专用。有效剥离了食堂的非食材性支出负担,使学校得以将学生餐费更纯粹地投入到食材采购与品质提升上。以茅塔、大川等乡村学校为例,财政分摊运营成本后,在未增加学生餐费的前提下,供餐质量得到显著保障。
严格成本核算,确保价格普惠。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每周成本核算制度,动态监测食材成本,并据此科学调整菜谱。如文锦学校等实行了切实的收费标准,早餐与晚餐定为3元,正餐(中餐)定价6元,提供“两荤一素一汤”的标准配置,并允许学生免费加饭,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落实蛋奶工程,助力健康成长。为改善农村寄宿学生的营养状况,我区自2011年起持续推行“蛋奶工程”,十三年间坚持为乡村寄宿学生每日免费提供鸡蛋与牛奶。目前,这部分学生在享受免费“蛋奶工程”的基础上,其餐费支出能够完全用于日常三餐食材,有力保障了学生的成长发育需求。
深化精细管理 提升服务内涵
茅箭区教育局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优化膳食结构,改进服务细节,提升就餐体验。
精细成本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实行精细化成本核算,通过对比分析每月食材出入库数据,减少记账误差与食材损耗。依据核算数据精准控制食材投放量,既保证饭菜足量供应,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如茅塔乡中心学校等部分小规模食堂通过对每餐成本的核算,及时调控盈亏,使饭菜价格更趋科学合理。
创新供餐模式,满足个性需求。积极响应学生在问卷中反馈的意见。例如,文锦学校针对学生提出的“蒸饺一份吃不完易浪费”问题,将原“4元一份(12个)”改为“1元四个”的灵活售卖方式,学生可按需购买,既减少了浪费,也降低了单次消费门槛。我们鼓励学校探索按量收费模式,方便师生按需购餐。
丰富膳食营养,优化菜品口味。严格参照膳食标准编制营养菜谱,聘请专业营养师参与食材搭配,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例如,外国语学校将原先的“两荤一素一汤”改进为“三荤一素一汤”。同时,通过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改进烹饪工艺,以多样的菜品和口味吸引学生,从源头上减少因“味道不佳”导致的食物浪费。
构建共治格局 保障透明运营
将食堂管理置于阳光监督之下,通过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与家长的广泛参与,共同保障学生权益,提升食堂服务满意度。
严格落实陪餐制度,确保同质同价。制定《茅箭区陪餐管理办法》,要求各校落实校领导自费陪餐制度,确保校领导与学生同标准、同价格就餐。鼓励学校探索家长自费试餐制,定期邀请家长到校体验,征求意见建议。
推行价格下调,合理让利于生。通过集中整治与精细化管理,将优化食堂支出所产生的利润空间,适时反馈给学生,对盈利偏高的个别餐品实施价格下调。如市二中的豆浆从2元下调至1.5元,让学生在日常消费中感受到食堂管理优化的实际效果。
畅通反馈渠道,持续优化服务。适时下发《茅箭区校园食堂满意度测评学生问卷》,通过学生、家长、学校、主管部门的多维度评价,查找服务短板。坚持将群众意见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参考,探索“学校自办、家长参与”的食堂管理模式。
未来,茅箭区教育局将继续探索学校食堂管理的长效机制,坚守“公益性、服务性、安全性”的原则,不断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为全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安全、营养、舒心的校园就餐环境。(全媒体记者 李学伟 通讯员 兰天)
编辑:柯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