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新语丨以“水”为媒,让研学成为跨域育人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5-11-18 10:26 来源:十堰融媒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秦楚风评论员 陈新

当教育不再局限于四面墙壁之内,当学习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我们培养的将不是只会答题的考生,而是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千余名北京二十中学学子乘专列南下十堰,一场以“水润京华,缘起十堰”为主题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成长历练,更是京堰两地跨域协作、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十堰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时代担当。武当山上,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千年文化的智慧密码;丹江口水库,每一滴清水都映照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无私奉献。学子们在这里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纹理,更是时代的脉搏。当学生站在丹江口大坝上,亲眼见证“一江碧水北上润京华”的壮阔,课本中抽象的南水北调工程数据,便转化为对“国之重器”的直观认知;在武当山触摸古建筑的榫卯智慧,在恐龙蛋化石群探寻远古密码,在东风汽车厂区感受民族工业崛起力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地理、历史、科技等知识摆脱了纸面束缚,变得可感可触。正如学生所言“像是把学校搬到十堰来上课”,这种“研习+实践”的模式,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行走途中。

从武当文化的“道法自然”到南水北调的“清泉北送”,学子们在十堰的旅途中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生动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国家的责任、对未来的担当。这种价值启蒙在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它为年轻生命注入了精神底色,塑造了更为健全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作为十堰,研学的深远价值在于搭建起跨越千里的情感与文化桥梁。北京七成以上饮用水源自十堰,这份特殊的“水缘”此前多存在于政策表述中,而研学让青少年成为这份联结的亲历者与传承者。他们走进水源地,体悟“守井人”的奉献精神;与十堰学子相互交流、共叙情谊,让“京堰一家亲”从口号变为真切的情感共鸣。这种双向的文化感知,不仅让十堰的生态价值、文化魅力被更多人珍视,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区域协作的种子,让南水北调的水脉之上,又架起了一条滋养心灵的文脉。

青少年是区域协作的未来纽带,研学则是培育这份联结的最佳载体。千余名学子带着对水源地的敬畏而来,带着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而归,他们心中播下的生态意识、协作精神与家国情怀,终将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促进跨域交流的自觉行动。这场研学之旅的意义,早已超越一次旅程本身——它让水脉相连的京堰两地,在青少年的成长中续写着“共饮一江水,同心向未来”的新篇章。

相关链接:

“我们都是收信人 同上一堂思政课”主题研学丨饮水思源感恩行 研学启智助成长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