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轮强降雨下实现“零伤亡” 十堰筑牢防灾“硬核防线”

时间:2025-11-26 08:13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764113037857

点击查看原文

原标题:11轮强降雨下实现“零伤亡”

十堰筑牢防灾“硬核防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宽宏 通讯员 杨占鳌 付培成 李建华

“轰、轰、轰……”伴随着阵阵巨响,山体土石倾泻而下,瞬间吞没了山脚下的仓库和道路。

10月18日,这段发生在十堰市郧西县的视频登上网络热搜,引发众多网友担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事发前,居住于此的7位村民已全部安全转移。

今年秋汛期间,类似险情在十堰多次出现,但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十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计,自8月21日起,十堰秋汛较往年提前17天到来。全市平均雨日达43天,较历年同期偏多15天,累计经历11轮强降雨,降雨强度与持续时间双双突破历史同期纪录。

“十堰地处秦岭与大巴山交会处,地质条件复杂,全市98.7%的面积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十堰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地质灾害防治科负责人刘伟表示,持续强降雨导致岩土含水量饱和,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加大。

面对严峻考验,十堰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在连续强降雨中实现人员“零伤亡”,多起成功避险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列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这背后的“硬核防线”是如何构建的?

a64dacf2-f2eb-41b8-a3e3-005ed8e24ac1.jpg

10月17日,竹山县双台乡茅塔寺村出现岩崩,茅塔中学围墙和宿舍楼受损,因提前将学生转移,无人员伤亡。(湖北日报通讯员 石濡华 摄)

5000次预警呼叫

织密群众安全防护网

“要不是村里提醒得早,我们可能就没命了!”11月20日,郧西县景阳乡鱼池村村民王成平回忆起一个月前的山体崩塌,仍心有余悸。

10月16日,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相继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当地迅速响应,全面排查隐患区域,按照“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原则,组织临山、临崖居民提前转移。

16日19时许,景阳乡将鱼池村马家坡的王成平、徐章才两户共7人转移安置,并安排地灾网格监测员孙成国持续巡查。

18日14时许,孙成国发现山体落石频率加大,立即与村干部封路禁行。15时40分,山体发生大面积崩塌,两户房屋受损。因人员提前转移、道路及时封闭,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造成7人伤亡的灾害。

该案例获得自然资源部和应急管理部的高度肯定,并被作为典型样本向全国推广。这也是十堰“人防+技防”防灾体系成效的生动体现。

今年汛期,全市累计转移2149户5091人,成功避险地质灾害42起,避免186人伤亡,减少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

十堰通过网格化管理,将4887处地灾隐患点划分为137个单元、1960个网格。累计出动网格员近11万人次,排查隐患点和风险点5.2万处次;开展会商308次,发布三级预警152次,发送预警短信60余万条,通过监测点发布预警2359条,叫应一线人员5000余人次。

“心系‘千家万户’压实责任、走遍‘千山万水’排查隐患、不惧‘千辛万苦’精准预警、用尽‘千方百计’转移避险、历经‘千锤百炼’普及应急。”十堰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总结的“五千工作法”,成为守住生命安全线的关键。

今年以来,十堰市已有26起成功避险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典型,地质灾害防治连续8年实现“零伤亡”。

b1379213-03ae-445f-9f98-5f6f4924965e.jpg

十堰市地灾防治人员前往地灾隐患点巡查。(受访单位供图)

2000处监测“眼睛”

科技赋能精准预警

面对点多面广的地灾隐患,除“人防”外,“技防”同样不可或缺。

自2021年从黄石迁至十堰以来,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将技术力量深度融入地方防灾体系,按照“一县一队”标准,派驻技术人员编入十堰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协同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

“群众过节,我们过关。”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十堰遭遇持续强降雨,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立即通知69名“驻县包乡”技术人员取消休假,坚守岗位。

在竹溪县,技术团队紧急排查20处高风险滑坡点,连夜检修地表位移监测仪;在房县,他们与地方部门联合巡查,精准标记变形区域;在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等地,开展夜间巡查,密切监测隐患点变化……

10月4日19时许,郧阳区白浪镇叶庄村村民周国荣家院子地面出现裂缝。技术人员何文武冒雨赶赴现场,发现该处紧邻已知滑坡点,岩土含水量极高,立即建议转移。镇里果断决策,组织2户5人撤离。几小时后,滑坡发生,土体推倒挡墙,冲垮两间房屋。

“双节”期间,该队累计投入巡排查2445人次,实现地灾隐患点全覆盖巡查,出具调查报告18份,协助成功避险6起,应急处置30处。

“目前全市2000多处重点监测点位已实现监测预警设备全覆盖。”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党委书记、队长杨潇表示,这张24小时运行的监测“大网”,显著提升了地灾专业监测和应急响应效率。

44561ca1-5b39-4605-9f82-7f7657a0b50e.jpg

今年秋汛期间,竹山县潘口电站调度泄洪。(湖北日报通讯员 李建 摄)

49份调度令

科学决策守护河湖安澜

防汛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如何“跑赢”洪水?精准的监测预报和科学的统筹决策至关重要。

“目前,十堰共有9个系统对雨情、水情、工情、山洪灾害等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汛决策提供支撑。”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水旱灾害防御科副科长吴尧枝介绍,秋汛期间,水利部门针对每次降雨过程,通过“日会商+预报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联合气象、水文、库管等单位加密研判,精准制定水库调度方案。

十堰市河流密布,大小河流达2489条。丰富的水资源也意味着巨大的防洪压力。

“这次真是打了一场紧张的防御战。从8月21日到10月19日,熬了八九个通宵,最长一次40多个小时没合眼。”吴尧枝回忆,秋汛期间,该局共下发水库防洪调度令49份,对鄂坪、潘口、黄龙滩、龙背湾等14座水库提前泄洪,预泄洪量约5.7亿立方米。高峰时段,全市225座水库有序泄洪或溢洪,成功保障7次汉江洪峰平稳过境。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利工程调度,是实现上下游协同防洪的关键。流经十堰的堵河是汉江最大支流,该局自主研发的堵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管控系统,可对流域内6家公司、11座水库电站进行联合调度。

“水库调度要在‘蓄’与‘泄’之间找到平衡。”吴尧枝说,尽管今年降雨密集、决策时间紧张,但通过系统辅助,科学调整潘口、龙背湾等水库泄洪时序,成功降低堵河竹山城区段水位6.02米,保障了县城防洪安全。

这一精准调度还带来了显著的减灾与发电效益:黄龙滩电厂10月发电量相当于前9个月总和;龙背湾水库机组连续满负荷运行,创单月发电新纪录;潘口水电站单月发电量也刷新历史纪录。

10月24日,随着今年第7号汉江洪峰平稳过境,2025年十堰秋汛画上圆满句号,“吴尧枝们”高悬的心也终于放下。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