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战“疫”中绽放的铿锵玫瑰——柳林新村社区巾帼们的战“疫”故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雷勇 通讯员 喻成波 张磊)这注定是一个不会平凡的春天,疫情来袭,她们选择逆风前行、迎难而上。在茅箭区柳林新村社区柳林路南侧的“三无” 老旧小区,一群巾帼突击队员、志愿者下沉在条件简陋的小巷路口、小区楼栋,全力投入社区疫情防控阻击战,如同一朵朵在“疫”情风雨中绽放的铿锵玫瑰。她们临危受命,一次次冲入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她们无惧灾难,用赤胆忠诚织起一道道严密的生命“防护网”。
抗击疫情表初心
自从战“疫”打响,柳林新村社区的党员干部卢晓红、王立华,每天都忙碌奔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一次次的耐心劝导,一遍遍入户排查。一个月来,中午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方便面就是她们最好的午餐,随身携带的小本本密密麻麻记载着战“疫”纪实。早安排、晚总结,是她们不变的工作定律,连续作战使她们身形消瘦、面容憔悴。
她们是社区的干部,是居民的贴心人,也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纵然对家人万分愧疚,但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她们义无反顾、毅然前行在疫情防控的路上。
夜查敲门,敲出一片放心
“您家里有从外乡返回的人吗?”“解封后家里有人计划离开十堰的吗?”在阳光巷稳泰小区,市水利和湖泊局下沉党员、阳光巷战区党小组组长万建萍和志愿者“亮灯敲门补查”行动正有条不紊进行。结合前期“白天上门”入户测温中,发现部分居民外出或在家没听到、排查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万建萍及时调整入户排查的方式方法,组织包联党员干部开展“亮灯敲门补查”,利用晚上时间上门入户,敲开许多白天敲不开的门。
通过夜晚上门宣传及补查,让疫情防控事宜家喻户晓,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一方桌几,一桶药汤,一份温暖。疫情初期,万建萍自费熬制预防感冒的中药,放在阳光巷路口,向一线战“疫”人员免费供应,守护着下沉社区突击队员、党员干部及志愿者的身体健康。
相隔千里的抗疫母女档
朱圣红是十堰东鹏瓷砖的一名财务人员,疫情期间临危受命担任阳光巷防疫测温组组长,负责阳光巷5个小区367人的入户测温工作,每天冲锋在防疫一线,而她的女儿一直留守在武汉同济医院驻守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她积极募捐善款500元,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受疫情影响,我市血库存告急,她闻讯赶到五堰步行街采血点献血。她不是党员,却与党员同行;不是扶贫工作者,却主动攀“穷亲”。
看到自己小区内独居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都收到了社区的慰问物资,一户因灾致贫的邻居或许出于特殊时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的考虑,而没有反映自己的困难。朱圣红心里却很牵挂,她委托突击队员带着自己掏钱购买的新鲜蔬菜、水果敲开了那家邻居的门,并告知是统一上门配送的爱心蔬菜。
战“疫”金花分外香
面对包联楼栋人员多、情况复杂、排查难度大的情况,市园林局下沉党员潘敏挨家挨户敲门走访,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留死角、不留疑点。针对一疫情期间没出行记录、拒不开门配合测量体温的住户,她积极联系社区向其帮扶生活用品,并请来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每日入户测体温时,她仍然坚持敲门提醒,并没有因为该住户的谩骂、不配合而放弃对她的关注。通过夜晚察看是否亮灯了解她的生活状态,通过片警电话沟通了解她的健康状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敲门拉锯战”,该住户终于开了门,但不算友好。潘敏和战友们一边笑着解释,一边排查居家人员和健康状况。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稳泰小区121户在家居民全部入户排查完毕。疫情期间,大部分商户闭门营业,潘敏和帮扶组为老弱病残户送去食用油、大米、生活常用药物等,与独居老人子女每天联系,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和健康状况。通过对特殊群体开启“私人订制”模式,为他们带去多形式的贴心服务。
打通居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委办下沉党员李泓歷,是2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9岁,小女儿5岁,也是2个老人的女儿。年前父亲才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回到家中休养,还没来得及好好照顾父亲,便投入到紧张的抗疫战斗。2月17日,李泓歷加入柳林新村社区党员突击队,担任居民生活就医帮扶突击分队的联络员,每天除承担突击队抗疫物资分配外,还帮助队友和困难群众解决疑难问题。
2月20日上午,家住市旅游局家属院的舒老伯急需到医院拿到治疗慢性病的药,并向突击队发出求助信,她闻讯后立即回应:“我来联系!”十二点三十分,当药送到焦急等待的舒老伯手中,老伯看到门外气喘不已的李泓歷,连声感谢:“共产党好!市委市政府好!”每当听到大家的称赞,李泓歷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战“疫”未获全胜,下沉柳林新村社区的女突击队员、女党员干部、女志愿者们迎来了别样的节日体验。她们把节日的祝福化作前行的力量,在打好社区战、巷道战、楼栋战中书写新的战“疫”故事。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