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长板 扬优势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管聪 市委政研室
(2022年度十堰社科思想库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堰作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拥有着最好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优势。沿着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擘画的蓝图、确定的道路、指引的航向前行,担当省委赋予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新定位,是十堰承担的政治使命、拥有的资源禀赋、未来的发展态势,蕴含着十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十堰拥有的坚实发展基础
1. 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无油、无气、乏煤、丰水、富风、多光”是十堰能源特点,已探明煤炭95处储量1.62亿吨,水资源总量约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500万千瓦。当前,全市水电总装机规模达到341万千瓦,太阳能装机容量54万千瓦,生物质总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
2. 生态碳汇能力持续增强。动态监测数据显示,全市林地保有量达到2907万亩,均位居全省市州第一;森林蓄积量达到10490万立方米,森林面积2611万亩,覆盖率达73.86%,位居全省市州第二位;生态公益林面积1329.02万亩,占全省28.3%。2022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累计为9家企业授信6.9亿元,发放贷款3.5亿元;实施排污权交易80家,交易金额达632万元。
3.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商乘并举、油电并重”的汽车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等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现代服务等产业加快崛起,绿色、低碳已成为十堰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2021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1400.7亿元、产量51.1万辆,规上企业437家、资产总额2965亿元、利润总额223.7亿元、吸纳就业10.4万人,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05万辆,同比增长9.8倍。
4. 节能降碳成效显著。通过加快产业转型、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碳协同减排、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2021年全市碳排放总量约1641万吨。
5.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更加明确,加快推进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城乡、绿色生活的动力更加强劲,十堰最大的功能是生态功能、最大的价值是生态价值、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最大的责任是生态保护责任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市民的首选。
二、当前制约的瓶颈
1. 有生态价值,但经济价值低。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显示,全市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疏林地较大,地方植被虽好,但森林质效较低,品相不高,“夏天一片绿、冬天一片荒”、“远看是林、近看无树”现象较为普遍,由生态价值直接向经济价值转变有难度,导致综合产值比较低。
2. 有生态资源,但评估标准散。一片山林的乔、灌、草、竹、茶该有怎样的价值?由谁来评估、依据什么标准、怎么评估、如何交易?这些一直是困扰生态资源发挥优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有很多资源仍处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体量小,导致生态产品出现了“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处于“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尴尬境地。
3. 有转型压力,但腾退空间小。从2015年开始,我市已逐渐完成了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压减、落后机电设备和燃煤锅炉淘汰改造等任务,通过直接淘汰改造手段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三、对策建议
围绕湖北所需、十堰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发展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主导产业,绿色产业、生态文旅康养、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能源、供应链物流等新兴产业,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汽车产业、文化旅游、特色山城“四篇文章”,锻长板、扬优势,重塑仙山秀水汽车城战略优势。
1. 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抢抓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际国内两个循环、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十堰完备的工业体系、深厚的汽车文化底蕴、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等独特优势,借助李岚清、王兆国、陈清泰等曾在二汽工作过的老领导、老专家们的智慧宝库和呼吁支持,邀请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参与编制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汽车主导产业“五化”步伐,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做强汽车产业优势。
2. 加快完善“生态碳汇”体系。一是摸底数,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绘制全市生态资源清单、产权清单、项目清单“一张图”。二是做评估,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在国土空间管控、生态保护补偿、开发经营、融资交易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扩增量,打造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以优化调整林业结构、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为目标,以林相季相改造为抓手,实施国土绿化美化、森林城市创建、“减灌增乔”三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亩均森林蓄积量由现在的4.12立方米提高到4.5立方米,全市森林蓄积量由1.08亿立方米提高到1.18亿立方米。
3. 加快推行“绿色金融”模式。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特色,成立集管理、开发、运营于一身的国资平台公司“绿色银行”。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碳汇市场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建设与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排放权质押、碳汇质押、碳账户、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创新。开发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探索实施“林票”质押担保贷款等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建立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用能权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兑换机制。
4. 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实施抽水蓄能攻坚行动、“光伏+”工程、坚强电网计划、氢能培育计划和燃油车替换工程,加快推进潘口、黄龙滩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北两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京能氢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20.2%提升至21%以上。积极推进绿色建造、绿色改造、智慧建筑,发展多式联运,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5. 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改造,实施废弃物资源、废水循环利用等工程,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促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将“无废城市”创建作为建设“美丽十堰”重要内容,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6. 加快构建激励考核机制。加快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系统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工作。探索建立GDP和GEP双核算、双融合、双提升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考评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开展领导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提升活动,举办“十堰领导干部大讲堂”,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等来堰授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强化舆论引导,及时宣传重大进展、工作成效和成功经验,定期推出实践案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奋力将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以赴建设“山水车城、宜居十堰”。
编辑: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