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近日,一位患儿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因先天性心脏病接受手术,全程仅耗时一小时便顺利完成,且术后几乎看不出手术痕迹。这究竟是何种医疗技术?又适用于哪些患儿?8月28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席世兵,作出专业解读。
李女士(化姓)的儿子自出生后就面临喂养困难的问题——吃奶时常常吸几口就停下来急促喘气,体重增长也远落后于同龄婴儿,后被确诊为“室间隔缺损(VSD)”。一家人曾为此焦虑不已,以为孩子注定要经历一场“大开胸”手术和漫长的恢复期。
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孩子仅通过一场约一小时的微创手术,便成功解决了心脏缺损问题。术后第二天,孩子之前呼吸急促等情况显著改善;术后第三天,孩子身体指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最让李女士欣慰的是,孩子腿上仅留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微小针眼,几乎看不出手术痕迹。“没想到这么小的伤口,能解决这样的大问题。孩子少受罪,我们做父母的也安心了。”她感慨地说。
席世兵介绍,这种“一小时解决心脏问题”的手术,实为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这是一种无需开刀的微创手术方式。医生通过在患儿大腿根部股动脉或股静脉处穿刺约2-3毫米的微小切口,送入特制细导管,在X线及超声引导下精准抵达心脏病变位置,进行封堵、扩张等操作,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目前,该技术适用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等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创伤小,无需开胸及体外循环,仅留针眼;痛苦少,术后疼痛轻微;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可快速回归正常生活与学习;无疤痕,体表无显著疤痕,美容效果佳;风险低,避免了输血、感染等开胸手术相关风险。
席世兵提醒家长,如发现婴幼儿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安静时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反复呼吸道感染、口唇指甲发紫、异常多汗、体力差或活动后喜蹲下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先天性心脏病,应及时就医评估。
术后康复方面,席世兵表示,患儿一般在手术1-3个月后经复查无异常即可正常活动,具体需根据病情及手术方式个别评估。
这一介入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显著减轻了患儿家庭的心理与经济负担,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选择。
编辑:思渺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